唐代诗人: 白居易 王勃 王维 苏轼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李商隐 | 宋代诗人: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司马迁 欧阳修 王安石 杨万里 | 清代诗人: 龚自珍 曹雪芹 纪昀 蒲松龄 林则徐
资治通鉴人物头像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周纪
周纪一 周纪二 周纪三 周纪四 周纪五
秦纪
秦纪一 秦纪二 秦纪三
汉纪
汉纪一 汉纪二 汉纪三 汉纪四 汉纪五 汉纪六 汉纪七 汉纪八 汉纪九 汉纪十 汉纪十一 汉纪十二 汉纪十三 汉纪十四 汉纪十五 汉纪十六 汉纪十七 汉纪十八 汉纪十九 汉纪二十 汉纪二十一 汉纪二十二 汉纪二十三 汉纪二十四 汉纪二十五 汉纪二十六 汉纪二十七 汉纪二十八 汉纪二十九 汉纪三十 汉纪三十一 汉纪三十二 汉纪三十三 汉纪三十四 汉纪三十五 汉纪三十六 汉纪三十七 汉纪三十八 汉纪三十九 汉纪四十 汉纪四十一 汉纪四十二 汉纪四十三 汉纪四十四 汉纪四十五 汉纪四十六 汉纪四十七 汉纪四十八 汉纪四十九 汉纪五十 汉纪五十一 汉纪五十二 汉纪五十三 汉纪五十四 汉纪五十五 汉纪五十六 汉纪五十七 汉纪五十八 汉纪五十九 汉纪六十
魏纪
魏纪一 魏纪二 魏纪三 魏纪四 魏纪五 魏纪六 魏纪七 魏纪八 魏纪九 魏纪十
晋纪
晋纪一 晋纪二 晋纪三 晋纪四 晋纪五 晋纪六 晋纪七 晋纪八 晋纪九 晋纪十 晋纪十一 晋纪十二 晋纪十三 晋纪十四 晋纪十五 晋纪十六 晋纪十七 晋纪十八 晋纪十九 晋纪二十 晋纪二十一 晋纪二十二 晋纪二十三 晋纪二十四 晋纪二十五 晋纪二十六 晋纪二十七 晋纪二十八 晋纪二十九 晋纪三十 晋纪三十一 晋纪三十二 晋纪三十三 晋纪三十四 晋纪三十五 晋纪三十六 晋纪三十七 晋纪三十八 晋纪三十九 晋纪四十
宋纪
宋纪一 宋纪二 宋纪三 宋纪四 宋纪五 宋纪六 宋纪七 宋纪八 宋纪九 宋纪十 宋纪十一 宋纪十二 宋纪十三 宋纪十四 宋纪十五 宋纪十六
齐纪
齐纪一 齐纪二 齐纪三 齐纪四 齐纪五 齐纪六 齐纪七 齐纪八 齐纪九 齐纪十
梁纪
梁纪一 梁纪二 梁纪三 梁纪四 梁纪五 梁纪六 梁纪七 梁纪八 梁纪九 梁纪十 梁纪十一 梁纪十二 梁纪十三 梁纪十四 梁纪十五 梁纪十六 梁纪十七 梁纪十八 梁纪十九 梁纪二十 梁纪二十一 梁纪二十二
陈纪
陈纪一 陈纪二 陈纪三 陈纪四 陈纪五 陈纪六 陈纪七 陈纪八 陈纪九 陈纪十
隋纪
隋纪一 隋纪二 隋纪三 隋纪四 隋纪五 隋纪六 隋纪七 隋纪八
唐纪
唐纪一 唐纪二 唐纪三 唐纪四 唐纪五 唐纪六 唐纪七 唐纪八 唐纪九 唐纪十 唐纪十一 唐纪十二 唐纪十三 唐纪十四 唐纪十五 唐纪十六 唐纪十七 唐纪十八 唐纪十九 唐纪二十 唐纪二十一 唐纪二十二 唐纪二十三 唐纪二十四 唐纪二十五 唐纪二十六 唐纪二十七 唐纪二十八 唐纪二十九 唐纪三十 唐纪三十一 唐纪三十二 唐纪三十三 唐纪三十四 唐纪三十五 唐纪三十六 唐纪三十七 唐纪三十八 唐纪三十九 唐纪四十 唐纪四十一 唐纪四十二 唐纪四十三 唐纪四十四 唐纪四十五 唐纪四十六 唐纪四十七 唐纪四十八 唐纪四十九 唐纪五十 唐纪五十一 唐纪五十二 唐纪五十三 唐纪五十四 唐纪五十五 唐纪五十六 唐纪五十七 唐纪五十八 唐纪五十九 唐纪六十 唐纪六十一 唐纪六十二 唐纪六十三 唐纪六十四 唐纪六十五 唐纪六十六 唐纪六十七 唐纪六十八 唐纪六十九 唐纪七十 唐纪七十一 唐纪七十二 唐纪七十三 唐纪七十四 唐纪七十五 唐纪七十六 唐纪七十七 唐纪七十八 唐纪七十九 唐纪八十 唐纪八十一
后梁纪
后梁纪一 后梁纪二 后梁纪三 后梁纪四 后梁纪五 后梁纪六
后唐纪
后唐纪一 后唐纪二 后唐纪三 后唐纪四 后唐纪五 后唐纪六 后唐纪七 后唐纪八
后晋纪
后晋纪一 后晋纪二 后晋纪三 后晋纪四 后晋纪五 后晋纪六
后汉纪
后汉纪一 后汉纪二 后汉纪三 后汉纪四
后周纪
后周纪一 后周纪二 后周纪三 后周纪四 后周纪五
猜您喜欢

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三字经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十七史百将传

《十七史百将传》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名将的传记。又称《百将传》、《正百将传》,是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张预(字公立)用了数年时间编写的。他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编写他们的传记。此书是按照《孙子兵法》的思想编写的,后世许多的名将传记都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传习录

《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北游记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玄帝出身志传》,是明代余象斗创作的中篇神魔小说,共四卷二十四回。主要讲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民俗好尚,也流露出民众对上层社会、世风世俗的讽刺与不满。

Copyright© 2025迈考文学网 maicorn.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1035701号-3

古诗文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古文典籍 | 诗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诗词作者

迈考文学网( maicorn.com)致力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古诗文学习,古诗词文学作品的鉴赏注释翻译传承等相关资料。

Copyright© 2025迈考文学网 maicorn.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