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生平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约公元前535-?),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贵族家世
精通军事的贵族家世
孙武的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
历史评价
韩非:“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披甲者少也。”
白圭:“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司马迁:“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
年表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
故里之争
孙武的故里问题,前人已有成说,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武者,齐人也”。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了对孙武故里的考证。至今,史学界广饶说、惠民说、博兴说、临淄说并存。今人在探究孙子故里的过程中,对孙子故里的定位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分歧。持“乐安说”者以“祖居地”为故里,依据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而认定乐安就是孙武的故里。持“非乐安说”者以“出生地”为故里,认为“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即为故里”。从而依据《史记》《左传》等典籍提供的史料,得出孙武出生在前,孙书“食采于乐安”在后的结论,论证孙武的故里不可能在乐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此以各自的故里标准在两条道上跑车。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约与姜夔相近。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他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都颇为后人传诵。从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为“南宋十杰”之一。有词集《竹屋痴语》。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君举号寓斋,隩州人。登金泰和词赋进士第,北渡后卜筑于滹阳,与元遗山齐名,称元白。
刘时中 [元] (约元成宗大德年间前后在世),洪都(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散曲家。生卒年、生平、字号均不详,约元成宗大德年间前后在世。官学士,时中工作曲,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四首,以水仙子西湖四时渔歌最著名。
王谊(540—585年),字宜君,河南洛阳人。北周大臣,凤州刺史王显之子北周初年,为左中侍上士,迁御正大夫,拜雍州别驾。北周武帝即位,授仪同,迁内史大夫,封杨国公。从平北齐,授相州刺史,徵为大内史。北周宣帝即位,出为襄州总管。北周静帝初,转郑州总管,拜大司徒。开皇初年,进封郧国公,后以怨望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