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主要成就
姚燧的作品相当丰富,其弟子刘致曾经将姚燧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诗词文赋共689篇。当时的胡震亨曾颇费周折地四处搜寻,但是却一无所获。今存《牧庵集》三十六卷,系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元刊本篇目为少。
姚燧词有47阙,也成就不菲。〔石州慢〕(失题)和〔贺新郎〕(失题)是他词风偏于豪放的代表。此外,他也有委婉别致的作品,如〔虞美人〕《玉梳赠内子》等。
在这里着重要提的还有他的散曲。姚燧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韵》曾把他的〔普天乐〕《别友》作为“定格”之例,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姚燧
人物轶事
姚燧先生任御史台监察御史时,有一天,御史大夫忽然问他:“ 我们皇上因为你贤能,所以提拔你为高官、充当皇上的耳目。现在已经一年多过去了,还没有听你说过一句兴利除害的话,只是忙着荐举人才,这为什么?”先生回答说:“我已荐举了一百多人,他们都是治国的干才,无论在中央和地方,都能对皇上治理国家大有帮助,这样,我对皇上的报效可算尽了心力,为什么非要烦细地说些兴利除害的话,才算尽到监察御史的责任呢?”御史大夫说:“真是宰相的器度啊!”叹赏了好久。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生平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西(今属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他的祖先在辽金两代做过高官,伯父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燧三岁那年父亲姚格亡故,伯父姚枢收养了他,并对幼年的他非常关切,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为姚枢撰写的碑文中,姚燧曾云:“燧三岁而孤,公卵翼之,不知其蒙暗,教督而急。”这引起了有“关西夫子”之称的河南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的关注。杨奂卒前,将其次女许醮与姚燧。这一段时期,在姚枢指导下,他主要学习了《小学》、《四书》。
十三岁,姚燧在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境内)认识了前来拜访姚枢的元代大儒
人物评价
姚燧以散文创作著称,这些创作大致可分为序记文和碑志文两类,二者在总体上有一致的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文章气势的刚劲雄豪,如《卢威仲文集序》中对卢威仲的叙述就很有代表性:“甲辰一疏,夺权臣而褫其气,蚕织而蟹匡,范冠而蝉緌。夸者知往之不可恃,悖者知礼之不可失,其有功于名谊如此。垂绅学馆之际,是非必陈,邪正必辨。阙政无能言而言之者,必威仲也;巨憸无能拒而拒之者。必威仲也。射精而猿号,鉴明而尘至,威仲于是不见容于表著之底矣。”这段文字写来语言古奥而简洁,气势刚劲而雄豪,确实代表了他这方面的风格。
姚燧古文创作宗法韩愈、司马迁,主张文气论。在《冯氏三世遗文序》中,他说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王籍诗史。有文才,不得志。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梁天监末任湘东王萧绎咨议参军,迁中散大夫等。王籍诗歌学谢灵运,《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