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镕
王镕(873~921),又名王矪,是五代十国初期赵国的君主。王镕是成德节度使王景崇的儿子,882年,王景崇去世,王镕继位为成德节度使。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封王镕为赵王。921年,赵国发生兵变,王镕被杀。
生平
家族背景
王镕的祖上是回鹘阿布思部的遗族,名叫没诺干,在成德节度使王武俊手下担任骑兵将领,王武俊收他为养子,因而改姓“王”,人称“王五哥”。没诺干之子叫末垣活,末垣活之子叫王升,没诺干、末垣活、王升三代人在成德镇都担任骑兵将领。
王升之子王廷凑,在王承宗任成德节度使时为兵马使。821年,朝廷消灭契丹王氏在成德的割据之后,改任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田弘正归顺朝廷之后常年对成德用兵,所以成德的将士们对田弘正有很深的怨恨。田弘正到成德就任,王廷凑利用成德将士们的仇恨心理,把田弘正杀死,自称成德留后,迫使监军向朝廷请封其为成德节度使。朝廷对王廷凑的
生平大事
873年,王镕出生。
882年,其父王景崇去世,王镕继位为成德节度使。
891年,李克用进攻成德,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出兵援助王镕。
893年,李匡威为其弟李匡俦所逐,投靠王镕,阴谋夺取王镕之位,事败被杀。王镕被迫归附李克用。
900年,朱温进攻成德,王镕归附朱温。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封王镕为赵王,王镕建立赵国。
910年,后梁进攻成德,晋王李存勖领兵援助赵国,王镕再次归附晋国。
921年,张文礼发动政变,王镕被杀。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家庭成员
父亲王景崇
王景崇(847-882年),字孟安。857年其父成德节度使王绍鼎去世,由于王景崇年幼,由其弟王绍懿继位。866年王绍懿去世,王景崇继位为成德节度使,后被封为赵国公。878年,被封为常山王。882年去世,赠太傅,谥曰:忠穆。
母亲何氏
王镕之母何氏,有妇女贤德,在世时严厉训诫王镕,何氏去世后,王镕开始过起了奢侈生活,并纳后宫姬妾一千多人。
长子王昭祚
王昭祚(?-921年),王镕长子,公元900年,朱温进攻王镕,王镕归附朱温,王昭祚作为人质随朱温回汴梁,朱温将其女儿普宁公主嫁给王昭祚,后
手下官吏
1.张文礼
张文礼(?-921年),王镕养子,原为刘仁恭裨将,为人奸险低俗。刘守文赴沧州任义昌节度使,张文礼为其偏将,刘守文回幽州拜谒父亲,张文礼据城叛乱,失败之后逃到镇州投靠王镕,并曲意奉承,得到王镕的信任和重用,王镕收其为养子,改名王德明。柏乡之战之后,常年领赵兵随李存勖征战。张文礼素不知书,不懂兵法,杨师厚据魏州之时,他率3万赵兵夜掠经、宗,侵入贝郡,行至唐店,杨师厚伏兵杀出,张文礼全军覆没,他自己以单骑逃脱。张文礼见王镕不理政事,产生了图谋不轨的念头,王镕并未察觉,后来对张文礼更加宠信,改任他为防城使。921年正月,王镕杀死李弘规之后,张文礼离间李弘规的手下士
人物评价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对王镕都有“仁而无武”的评价,其实王镕的一生可以用“目光短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治国无为”来评价。
王镕自幼就很聪慧,所以在李匡威阴谋夺位之时能够顺利脱险并诛杀李匡威。但是王镕却胸无大志,不思积极进取,厉兵秣马,与各路诸侯争雄,而是偏安于一隅之地。王镕也贪图享乐,纳后宫姬妾数百人,他又好于左道,常常让道士一起随同出游,每次都长达旬月,在西山王母祠,王镕竟然让侍女们堆上锦绣,相互牵持着上去,真的是竭尽奢华。
王镕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是随意而为,他常常将政务交于宦官处理,使得宦官权力膨胀,对于李弘规、李蔼等人凭权专事、树立
刘绘(四五八至五o二)字士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聪警有文义,善隶书。齐高帝以为录事典笔翰,为大司马从事中郎。中兴二年,卒。年四十五。绘撰《能书人名》,自云善飞白,言论之际,颇好矜诩。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陆凯(?―约504年),字智君,陆俟之孙,北魏代(今张家口涿鹿县山涧口村)人,鲜卑族。是南北朝人。《魏书》有传。
(1500—1582)明小说家。山阳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归,专意著述。自幼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善谐谑,晚年作《西游记》,叙述唐高僧玄奘取经故事。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